发布日期:2020-11-10 发布人:润达生物
黄曲霉毒素中毒性疾病发病前,水产养殖动物一切活动正常,不轻易被发现,对养殖户具有一定的麻痹性,从中毒到发病时间周期长,呈慢性症状;一旦发病,误诊率高......
黄曲霉毒素的“威力”
黄曲霉毒素对动物和人都有毒性,曾引发过几次大规模的食品安全事故。
黄曲霉毒素最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。当时,英国一家农场的10万只火鸡相继在几个月内死亡,经过研究证明,罪魁祸首就是它们所食用的饲料—发霉的花生饼。火鸡食用的花生饼,是用榨油剩下的花生残渣制成的。里面有一种真菌产生的毒素—黄曲霉毒素,黄曲霉毒素也是在这个时候首次被发现。
世界范围内曾有多次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事件,非洲的霉木薯饼中毒,印度的霉玉米中毒。
1989年的时候,印度有74人、 肯尼亚有12人死于黄曲霉毒素的急性中毒。
1974年印度有 200个村庄曾爆发黄曲霉毒素中毒性肝炎。自10月下旬开始,共延续了约两个月。一共有397人发病,死亡106人。
2004-2005年肯尼亚爆发了迄今史上最大规模的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事件,中毒千余人,死亡125人。
甚至于近几年,因黄曲霉毒素中毒而致人死亡的例子屡见不鲜。
实例图a 黄曲霉毒素中毒
北京卫视曾经播报过一篇新闻,王女士查出患有癌症后,其父亲、哥哥等亲属一家四口相继因癌症去世,专家经过考察其家庭环境后发现,在其家中砧板、墙壁等处均发现了黄曲霉菌。
实例图b 一家四口患癌
水产养殖的隐形杀手——黄曲霉毒素
在水产养殖中,黄曲霉毒素造成的危害也极大!
20世纪50年代末,整个美国和欧洲养殖的虹鳟鱼出现高比例的肝癌现象,研究发现与日粮配方中使用了霉变的棉籽粕有关。
有报道指出,不同鱼类对黄曲霉毒素的敏感性差异很大,且主要依赖于其生长环境的温度。如冷水鱼对黄曲霉毒素B1的敏感性要低于暖水鱼类。虹鳟鱼为对黄曲霉毒素最为敏感的鱼种之一。黄曲霉毒素对50g重额虹鳟鱼的半数致死量为500-1000μg/kg。
相对而言,罗非鱼对黄曲霉毒素B1引起的生长抑制更为敏感。饲料中含有0.5μg/kg的黄曲霉毒素B1,可使鲑鱼肝脏癌变。然而,用含2.15mg/kg的黄曲霉毒素日粮饲喂河鲇鱼10周,对其生长无显着影响,当黄曲霉毒素增加至10mg/kg时,可导致其生长速度下降24%,但黄曲霉毒素含量达到100mg/kg时,其对河鲇鱼的致癌反应仍不显着。
饲料中的霉菌毒素水平会对虾的生长产生影响。黄曲霉毒素B1可引起海水虾生长不良,消化率低下,生理机能紊乱,以及组织学病变,其中主要是肝胰脏组织。有学者研究发现,虾饲料受霉菌毒素污染可导致皮肤病的发生,和甲壳动物的肝胰脏损伤,同时诱发其他疾病。
黄曲霉毒素中毒性疾病发病前,水产养殖动物一切活动正常,不轻易被发现,对养殖户具有一定的麻痹性,从中毒到发病时间周期长,呈慢性症状;一旦发病,误诊率高,通常认为是肝胆病、细菌病等等,所以很难控制,死亡率极高,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。
所以说,黄曲霉毒素是水产养殖的隐形杀手。
水产饵料为什么要进行脱霉处理
虽然各饲料厂家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防霉措施,但玉米、小麦等原料一直以来受霉菌素素污染比较严重,并且水产养殖环境湿度大,特别是饲料开封或投喂鲜活饵料的情况下极易发生饲料霉变现象,而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黄曲霉毒素。冷冻储存等湿度大的环境中极易滋生曲霉真菌产生黄曲霉毒素。
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养殖动物肠道、肝胆等脏器产生极强的破坏作用,严重者大面积死亡导致养殖失败。
针对黄曲霉毒素,青岛润达生物推出的“低聚壳聚糖”把低聚壳聚糖、葡萄糖氧化霉、调理肠道结合起来,用量小,脱霉彻底,同时可以促生长。
使用保肝产品不见效的原因
鱼类肝胆疾病
(图片版权归润达水产,未经允许严禁转载)
由黄曲霉毒素引起的肝胆疾病,如果不预先进行脱霉处理,单纯用保肝产品效果往往不尽人意。
为避免因霉菌毒素对养殖对象造成蓄积中毒,应定期使用“低聚壳聚糖” 对饲料进行脱霉处理,鱼、虾、蟹类等同时使用“金仲子”,缓解各类毒素对养殖对象造成的危害。
特别是目前工厂化养虾、工厂化养鱼等高密度养殖,肝胰腺或肝胆病变非常常见,这类情况下如果不注意使用脱霉制剂及保肝护胆类产品,一旦发生病害,用杀菌类产品时很容易造成虾、鱼等的大面积死亡。